提高反洗強度:增加反洗水流量(如從設計的 15 L/(m2?s) 提升至 20 L/(m2?s)),以更強的沖擊力剝離污染物;
延長反洗時間:常溫下反洗 10 分鐘即可達標,低溫下可能需延長至 15~20 分鐘(甚至更久)。
低溫下污染物黏性升高、水流沖洗效率下降(如前文所述),需通過兩種方式彌補:
成本影響:以一臺處理量 100m3/h 的過濾器為例,反洗流量通常為處理量的 1.5~2 倍(即 150~200m3/h),延長反洗時間 5 分鐘,單次反洗水耗就會增加 12.5~16.7m3;若每日反洗次數從 1 次增至 2 次(因清潔不足需頻繁反洗),單日水耗可增加 50%~100%。
氣洗通過氣泡擦洗增強污染物剝離效果,但低溫下水的黏度高,氣泡在水中的上升速度變慢、分散性變差(易聚集成大泡,局部沖擊過強而其他區域無氣泡)。
為保證擦洗效果,需提高空氣壓力(從 0.1~0.15MPa 增至 0.15~0.2MPa)或增加氣量(提升 20%~30%),導致空壓機運行負荷增加,電耗上升。
若原水 / 反洗水溫度過低(如低于 10℃)且污染物易凝固(如含油脂),需通過蒸汽換熱、電加熱等方式將反洗水升溫至 15℃以上。
成本影響:加熱 1 噸水從 5℃升至 20℃需消耗約 150,000 kJ 熱量,折合電能約 41.7 度(或天然氣約 1.8 立方米);若每日反洗用水量為 100 噸,單日加熱成本可增加數千元(視能源類型而定)。
濾料殘留的污染物會成為 “二次污染源”,且濾層因清潔不均易局部堵塞,導致過濾阻力上升速度加快:原本可穩定運行 8 小時后需反洗,低溫反洗后可能 4 小時就因 “產水流量下降” 或 “出水濁度超標” 被迫停機反洗。
成本影響:假設單日總運行時間 24 小時,周期從 8 小時縮短至 4 小時,意味著每日反洗次數從 3 次增至 6 次(反洗時無法產水),有效產水時間減少(每次反洗耗時 30 分鐘,6 次反洗即損失 3 小時),若需滿足總產水量要求,可能需額外開啟備用過濾器,導致設備折舊、能耗(泵運行)成本增加。
RO 膜因進水濁度升高,污染速度加快,清洗周期從 3 個月縮短至 1 個月,膜壽命從 3 年縮短至 2 年(RO 膜更換成本高昂);
離子交換樹脂因懸浮物堵塞,交換容量下降,再生頻率增加(酸堿耗上升)。
濾料未洗凈會導致出水濁度、懸浮物(SS)、有機物(如 COD)等指標波動,若過濾器下游有反滲透(RO)、離子交換等精密處理單元,會直接影響后續設備:
殘留的污染物(如油脂、黏性有機物)長期附著在纖維束表面,會逐漸氧化、固化(形成 “硬垢”),即使后續高溫反洗也難以去除,最終導致濾料 “板結”(纖維束抱團、無法分散),過濾性能完全喪失。
成本影響:正常纖維束濾料壽命約 3~5 年,若低溫反洗導致頻繁板結,可能 2~3 年就需整體更換(濾料采購成本 + 更換人工成本,一臺大型過濾器濾料更換費用可達數萬元)。
極端低溫(如接近 0℃)時,反洗水可能在管道、閥門內結冰,導致閥門卡澀、管道凍裂(尤其金屬管道),需頻繁維修或更換部件;
低溫下水流對濾料的沖擊不均勻,可能導致纖維束固定裝置(如頂部壓板、底部網格)受力不均,出現松動、斷裂,增加檢修頻次和備件成本。
上一條: 如何降低纖維束過濾器在運行過程中的能耗?-杭州鑫凱水處理設備
下一條: 纖維束過濾器反洗水溫度過低會帶來哪些問題?-杭州鑫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