濾速過高:水流通過纖維束濾層的速度加快,一方面會導致原水中的懸浮顆粒、膠體等污染物與濾料纖維的接觸時間縮短,難以被充分吸附截留,部分污染物可能 “穿透” 濾層;另一方面,高速水流會對已截留的污染物產生更強的 “沖刷力”,易造成濾層內污染物的 “遷移擁堵”—— 污染物無法均勻分布在濾層深度方向,反而在濾層表層快速堆積,導致濾層阻力迅速上升。這種情況下,過濾器會更快達到 “進出口壓差上限” 或 “出水水質超標” 的反洗觸發條件,最終導致反洗頻率顯著升高。
濾速過低:水流與濾料接觸充分,污染物能被濾層深度截留(纖維束的 “蓬松 - 壓實” 特性可實現分層截留),濾層阻力上升緩慢,過濾器可在更長時間內維持穩定過濾,因此反洗頻率會降低。但需注意:濾速過低會導致過濾器處理量不足,需在 “處理效率” 與 “反洗頻率” 間平衡。
壓差設定值過低:例如,實際濾層可承受的最大合理壓差為 0.15MPa,但設定值僅為 0.08MPa—— 此時濾層尚未截留足量污染物,僅因阻力達到較低的設定閾值就觸發反洗。這種情況下,濾料的截留能力未被充分利用,會導致反洗頻率過高,同時造成反洗水、反洗能耗的浪費。
壓差設定值過高:若設定值超過濾層合理承受范圍(如超過 0.2MPa),濾層會因過度壓實導致:① 纖維束濾料變形(甚至不可逆損傷),影響后續截留效率;② 已截留的污染物因濾層孔隙過小而被 “壓密”,反洗時難以徹底沖洗干凈,形成 “濾層板結” 隱患;③ 部分污染物可能穿透濾層,導致出水水質超標。雖然此時反洗頻率降低,但會以 “濾料損傷” 和 “出水水質風險” 為代價,屬于不合理設定。
進水懸浮物(SS)濃度過高:若原水 SS 濃度遠超過濾器設計處理范圍(如設計處理 SS≤50mg/L,實際進水 SS≥100mg/L),濾層會在短時間內截留大量懸浮顆粒,濾層阻力快速上升,導致反洗頻率升高。例如:處理市政污水二級出水(SS 約 20-30mg/L)的過濾器,若因前端沉淀池故障導致進水 SS 升至 80mg/L,反洗間隔可能從原 8 小時縮短至 3 小時。
進水膠體 / 有機物含量高:膠體顆粒(如黏土顆粒、微生物膠體)或小分子有機物具有 “易吸附、難沖洗” 的特點,會附著在纖維束表面形成黏性污染物層。這類污染物不僅會快速增加濾層阻力,還可能與濾料發生化學吸附(如有機物與纖維的羥基結合),導致濾層負荷加速累積,反洗頻率升高,且反洗難度也會增加(需配合空氣擦洗或藥劑輔助反洗)。
進水顆粒粒徑過小:若原水中小粒徑顆粒(如<1μm)占比高,這類顆粒易穿透濾層表層,深入到濾層內部孔隙中,導致濾層 “深層堵塞”。雖然表層阻力上升速度可能較慢,但濾層整體截留飽和速度加快,仍會導致反洗頻率升高,且反洗時需更強的反洗強度才能將深層顆粒沖洗出來。
反洗水強度不足:反洗水強度是單位時間內通過單位濾料面積的反洗水量(通常單位:L/(m2?s))。纖維束過濾器的反洗需足夠強度的水流使濾層 “蓬松膨脹”(膨脹率通常需達到 50%-80%),才能將截留的污染物剝離并帶出。若反洗水強度過低(如膨脹率<30%),濾層無法充分蓬松,污染物會殘留在纖維束間隙中,下一輪過濾時濾層阻力會快速上升,導致反洗頻率升高(過濾周期縮短)。
反洗時間過短:若反洗時間未達到 “污染物徹底剝離” 的需求(如設計反洗時間 10 分鐘,實際僅洗 5 分鐘),即使反洗強度足夠,部分污染物仍會附著在濾料表面或滯留在濾層內,導致濾層 “未完全再生”。后續過濾時,殘留污染物會作為 “核心” 繼續截留新污染物,加速濾層負荷累積,反洗頻率升高。
未啟用空氣擦洗(針對高污染水質):對于進水膠體、有機物含量高的場景,僅靠水反洗難以徹底去除黏性污染物。若未配合空氣擦洗(利用空氣氣泡的 “擾動、撞擊” 作用剝離污染物),反洗后濾層殘留污染物較多,會導致下一輪過濾周期縮短,反洗頻率升高。
上一條: 纖維束過濾器常見的故障有哪些?-杭州鑫凱
下一條: 除了濾料性能衰減,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纖維束過濾器的反洗頻率?-杭州鑫凱